热点资讯
米芾38岁写的行书,将“八面出锋”发挥到极致,董其昌学了一辈子!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7:53 点击次数:105
历朝历代的“疯子”书法家,最有名的莫过于米芾了。他是“宋四家之一”,有人认为论用笔之精妙,风格之多变,他比苏轼更配得上“宋四家之首”的称号。米芾,初名黻,字元章,皇祐三年(1051年)生于太原,不久后迁襄阳,世人多称之为“米襄阳”。
图片
他自幼表现出对金石书画的酷爱,初学欧阳修、范仲淹、周越等人书法,并醉心临摹唐人碑帖。在他表现出艺术天赋的同时,行为也越来越让人哭笑不得。
米芾拜石为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除了这件事,他还干出过以性命要挟别人,就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书法这种事,后人称之为“米癫”“米疯子”。他出色的书艺和与众不同的性格,闻名海内,宋徽宗任命他为书画学博士、礼部员外郎。
图片
米芾书法风格可以以30岁为界限,此前他以唐人为师,欧、虞、褚、薛、颜、柳、张、怀等人的字都学过,也积累了深厚的功底。32岁时他遇见了苏轼,东坡告诉他不应停留于唐人,而应上追魏晋。米芾如醍醐灌顶,开始临摹二王法帖,并终生深耕晋人笔法。
图片
相比于早期的稚嫩与晚年的过于奔放,米芾30至40之间的作品个性与法度实现了平衡。如《方圆庵记》《蜀素帖》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,它们非常适合初学者,因为从中我们既能领略到晋唐诸家笔法,又有自由发挥的空间,上手容易,出成果也快。
图片
相比《方》《蜀》,《苕溪诗帖》水平更高,此作完美再现“八面出锋,沉着痛快”,被誉为“米书第一品”。《苕溪诗帖》为澄心堂纸本墨迹,纵30.3厘米、横189.5厘米,共35行、394字,完成于元祐三年(1088年),是他38岁时的作品,略早于《蜀素帖》。
图片
此作递藏有序,先后藏于米友仁、李东阳、董其昌、梁清标、清内府中。清亡后被溥仪带出宫,流落民间,后被发现,现藏于北京故宫。《苕溪诗帖》颇有颜真卿、王羲之二人笔意,空中取势,起笔藏露兼用,衄搓、调锋、提按动作丰富,笔画苍劲老辣,骨力丰沛。转折处以圆为主,勾挑状如“蟹爪”,凌厉干脆。
图片
此作结字险绝攲侧,重心左右摇摆、上下腾挪,动势十足。体势内紧外松,舒展开张,处处都有外放的气势。章法疏密有致,用墨枯润有致,变化自然。纵观此帖,每个字都蕴含着精深的笔法与无尽的变化,值得终身学习!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